首页

搜索 繁体

穿越两个时代的医生 第133节(2 / 3)

你在铁路方面有关系,能迅速通关,能提前插队,这就不是一般人能办到了。

林三七能办到,说明他有自己的关系网。

有这关系网还只是带一点点东西回来?傻子都不信。

沈院长因此推测林三七肯定带了其他东西回京,别忘了林三七可是跟黑市的人有说不清道不明的关系,黑市赚的不就是倒卖钱嘛。

还是那句话,没有好处,林三七这种人是不可能这么积极出差的。

所以沈院长也有试探的意思在里面,但林三七打死不承认,他也就顺坡下驴了。

“行了行了,你也别喊冤了,有些事情咱们关起门来说说可以,如果外人问起来你要咬紧牙关,否则被抓到事情可就麻烦了。

采购科的工作也没让你放弃,西北组还是有你负责。反正西北那边的药材采购比较少,任务轻,一年出差一两趟就行,我有其他工作想要交给你。”

林三七拍拍胸脯,心想下次老子要去东北,不去西北了。

“沈伯伯,你说吧,明年想让我干啥?”

沈院长亲自泡了一茶白开水,放到了林三七面前:

“这个这个,小七呀,你是今年刚参加工作,可能不清楚,其实我们首都中医院原来总共有412名职工。

现在国家的要求是精减一批职工回原籍,分到我们医院的名额是132人,大约占到三分之一。但是现在精减谁就成了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。

咱们医院一半是北平本地人,一半是外地人,如果让外地职工回老家,没有工作就没有粮票、没有收入,这部分职工都是知识分子,让他们拿笔动脑子行,种田下地肯定吃不消,你说对不对?”

林三七接过水杯,心想领导礼贤下士肯定是有所求,这杯水不好喝。

单位职工精减他是知道的,不就是城里粮食不够吃了,不得不清退一批人,说白了就是辞退,还不给n+1补贴那种。

这个政策的不公平之处就是北平城市户口的没事,精减的都是外地或者京郊的职工,尤其是从农村出来的那批人。

兵荒马乱的年代在农村有书读,能识字,甚至能学医的,哪个不是付出了数倍于常人的努力,又有特别的机遇才能走出农村,来到首都工作。

现在要让这批人回去,其实就是要让这批农村职工所有努力都白费,还要连累妻儿都成为农民。

谁肯干?

于是这批原籍外地,都是农民出身的职工,当然是全家老小开始闹喽,反正沈院长家门口已经有过好几次职工上吊的“戏码”。

这给沈院长以及医院领导层带来非常巨大的压力。

精减政策是上级制定的,名额是上级给出的,可出了意外事故,上级部门却要问责医院领导。

医院领导就成了里外不是人,得罪了职工,上级还会怀疑你的领导能力。

林三七有些疑惑的问道:

“沈院长,精减谁不精减谁,这个是你们医院领导层决定的事情,我这个小小职工,嘿嘿……你们不是想精减我吧?我才刚入职几个月啊!”

孔科长赶紧在旁边解释:“精减谁也不会精减你小子,放心吧。”

林三七心想还好,精减他,他肯定是饿不死的。但以后少了一个出门在外借着单位名义办私事的机会。

现在他深切体会到,首都中医院名头在外地是多么好用,给他的私下采购起到了“信誉背书”的巨大作用。

无论是集体还是个人,一听林三七来自首都,还是大医院的医生,哪个不是放下戒心,大开方便之门,要啥给啥。

如果没有这层皮,林三七别说出京了,哪怕到了外地,人家也把他当敌特分子先逮起来再说。

“吓死我了,沈伯伯你要不要这么严肃找我谈话呀?”

林三七拍了拍自己的胸脯,一副没有城府非常好忽悠的样子,但他知道院长肯定话里有话。

果然,沈院长语重心长地说道:

“小七,是这样的,我们医院经过慎重讨论研究,并且报上级批准,要到了一个政策,也是替我们单位这132名职工谋得了一个新出路,避免他们被遣散回原籍的悲剧发生。”

林三七心想,肉戏要来喽,而且肯定是跟他有关。

“上级呢经过协商,准备在昌平给我们医院专门划出一块地,成立一个农场,主要呢就是让我们中医院的职工可以自食其力,自力更生,不给国家增加负担。

另外还要发挥我们中医院的特长,在举办农场的同时,也要成立一家分院,开展临床救治工作,就是为了方便首都以北地区老百姓看病难的问题。”

昌平,刚刚从河北划归首都管辖,位于首都北边,明十三陵就在这儿。59年的时候属于比较偏僻的山区。

林三七突然眼睛一亮,心想上级这个决策绝对英明。

这样做的好处太多了。

一个是给你们一块地,你们自己去耕种,这样国家也不用再给这1

热门小说推荐

最近入库小说