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

搜索 繁体

第17章(1 / 2)

周怀安扭头,“……”

周父倒是没说啥,看了他一眼,把锄头放在院门后朝堂屋走去。

杨春燕说道:“老汉,吃饭了。”

周父点点头,“去后头菜地喊一声你妈和大嫂,她们割芋头杆去了。”

“哦!”杨春燕应下后,转到后院见小门开着,出门就闻到一股浓郁的薄荷香,走了几步看到周家大娘站在菜地里掐藤藤菜,径直走了过去。

村里大多数人家都种的这种叶子像竹叶似的,茎杆碧绿的小叶藤藤菜。这个品种的藤藤菜口感脆嫩,还有一股它特有的香味。

“春燕,”周大娘叫住了她,拿着菜走到田坎边,“春燕,你老汉真的赔了熊大海家四百五?”

杨春燕“嗯”了一声就走了,她不喜欢她,嘴碎不说还势利……

李银福看着她背影撇了撇嘴,“啧啧!还真是人穷事多,生再多的儿又有啥用?苦一辈子都翻不到身!”

她这辈子最不服气的就是周母,两妯娌都生了五个孩子,她自从生了老大,妹子一个接一个生。

周母却一连生了三个儿子才生了一个妹子。

后头又生了一个,哪晓得是个讨债鬼,报应哦!

她又不是生不出儿子来,婆婆娘在世的时候,老爱偏心儿子多的陈桂兰。

哪晓得多子多福的二房,分家几十年了,已经三代人了,还窝在分家时老娘老汉给他们修的老房子里。

只有一个儿子的大房,早就住进了大瓦房。

儿多福气多,多个屁!

“一根田坎三节烂、三穷三富不到老,大嫂咋个就晓得二房这辈子都翻不了身?”周母抱着一捆芋头杆,不知啥时候站在她身后的田坎上。

“桂兰,我没说你家,你听错了!”大娘矢口否认,抱起田坎上的藤藤菜就走。

“呸~”周母鄙夷的看着她背影啐了一口,“李银福,就你这样的还吃斋念佛修来世,你修个屁!”

杨春燕和赵慧芳看着溜得比兔子还快的大娘,抿嘴偷笑。

周母看了两个儿媳妇一眼,笑道:“你们大娘就是个贱皮子,不嗤她两句她就不舒服。”

赵慧芳笑道:“我看她最怕你了。”

周母笑着摇头:“她倒不是怕我,她怕和我们吵架,以后我们就不帮怀兴了。”

乡下地方都讲究生儿子传宗接代,儿子多的人家在村里说话的声音都要高一些。大房就周怀兴一个儿子,不会轻易得罪儿子多的二房。

婆媳三人进了后院,关上门,去了前院,把芋头杆放在石板上,洗了手去堂屋吃饭。

赵慧芳看了一圈,见周家明兄弟俩还没起来,拿着根竹条就去了房间,“小崽子些,要迟到了,还不起来,一个二个的,没一天是自觉自愿起来去读书的。

非得等老娘拿条子请你才舍得走,天天作业都要等到天黑了玩够了才赶工,老娘一学期花五块钱,是让你去读书的,不是当放牛娃……”

房间里传出周家明兄弟俩的讨饶声,“妈,别打了,我下次不了,不等你喊我们就起来……”

没过一会儿,兄弟俩跑出了房间,周怀安看着两人坏笑。

周父白了他一眼,对杨春燕说,“你真要带老幺去挖草药?”

杨春燕点头:“我们想上山看看,挖点草药去县城换点零花钱。”

周父又看向周怀安,“答应了挖草药就好好干,不要给老子三天打鱼两天晒网!”

“哦!”周怀安头也不抬的应了一声。

周父见不得他那副懒散的样子,一见手就发痒,想拿烟杆给他两下,见杨春燕看过来了,又强行忍下。

吃过早饭,杨春燕把碗筷收拾到灶房,周母走进来,笑着说:“燕儿,我来收拾,你赶紧带着老幺挖药去。”

她担心周怀安吃了饭后,懒骨病又发了。

“谢谢妈!”杨春燕也不客气,拿上早上煮的红苕和洋芋,还有两个装满开水的竹筒回屋,换上长袖衣服,穿上塑胶筒靴。

天转暖后山里的蛇虫也多起来了,把裤腿塞进鞋筒里以防蛇虫叮咬。

这双筒靴还是她在娘家时穿过的,大拇指那破了一个洞,送镇上找补鞋匠补了个疤。

周怀安脚上的筒靴,鞋跟和脚掌的位置也缝补过。

这年头的乡下就是这样,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再三年。

大的穿了小的接着穿,实在不能穿了,拆了糊布壳做鞋子、鞋垫,只要还能用,就不会有一丁点浪费。

第23章 23:山中无闲草(三千大章)

周怀安去柴房找了两根一米多长,比大拇指粗一倍的斑竹,走到房门口虎着脸递了一根给杨春燕,“拿着。”

天暖和起来了,山上蛇虫多,带一根竹竿上山敲打草丛驱赶蛇虫用。

看着他别扭的样子,杨春燕心里好笑,接过竹竿戴上草帽,背起背篼扛着锄头,朝院门口走去。

“春燕,”周

热门小说推荐

最近入库小说