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行,碗放着吧,去学习吧。”张颂华收好卷子,柔声道,“加把劲,考上二中就轻松了。”
黎砚回点头,拎起书包进房。房门阖上,黎砚回没急着动,她疲倦地倚在房门背后,听见外头她妈开水洗碗的声音。
她本该没有什么不知足——她妈其实很忙,一心扑在教学上,但为了她的中考,忙了一天还要赶回家给她做夜宵,这难道不是爱吗?说出去同学们都是要羡慕的。可为什么她感觉不到?被爱着不应该是暖的吗?为什么她只觉得手脚冰凉,一身疲惫?
她只是被问了太多遍——能行吗?能考吗?能学会吗?有把握吗?还能再加把劲吗?
都是问句,但其实没有哪一句是真的可以用否定来回答的。黎砚回吃了太多次亏,撞了一头包,总算学会了解读那些问句背后的含义,没有人在咨询她的意见,他们只想听到肯定的回答。
而她发出的问句也从来没有人听——你们去哪里?能陪陪我吗?我能做点别的吗?我能不学这个吗?江二中到底有什么呢?我以后到底会去做什么呢?走到尽头又有什么呢?
可能是她的声音太小了,也可能是父母太忙了,他们总是急匆匆地出门,急匆匆地说话,总有无数的事情比黎砚回重要。又或许,在她们看来,黎砚回不会有那么多问题才更好。
幼年的砚回无数次对着阖上的家门和空荡荡的家垂下眼眸,掩下失望,咽下未说完的话,慢慢地学会了不必开口。
真正关心她的人,不用等到她开口就能感知到她的情绪,而对另外一些人,说再多也没有用的。
背后的房门被敲响,黎砚回回过神,听见张颂华的声音:“砚回,妈妈感觉你这两天都不怎么说话,是在学校里遇到什么事了?”
黎砚回隔着门应声:“没有,都挺好的。”
“有事要跟爸爸妈妈讲哦,憋着做什么呢?”
“嗯,知道了,我没事。”
“好,那你学习吧,妈妈不打扰你了,加油。”
张颂华的脚步又渐渐远了,黎砚回松了一口气,走到书桌前坐下,按亮了台灯。
柔和的光晕笼罩了她,驱散了黑暗与阴霾。
她摊开习题写了几个字,只觉得寡淡无趣,于是她起身锁了门,推开习题册,从书包夹层里取出了赵肆的信件。
她又看了一遍,读信的时候阿肆好像就在身边,只要她在说话,砚回就能一直听,永远开开心心地听。而只要砚回想开口,阿肆不管在说什么都会停下来,用闪亮的眼眸看她,等待她的话语。
她摩挲着信纸边缘,想象着赵肆的模样,一遍又一遍。心口暖了起来,身体也跟着暖了起来。
未来啊,不如也想一想吧。
第13章
“柯杨,如果我想了解一些大学和专业,应该去哪里看呢?”黎砚回在嘈杂的课间突然向柯杨提问。
柯杨愣了一下,多数时候是她向黎砚回请教,忙不迭遇上黎砚回的发问,她竟一时不知道该从哪里开始回答,但她有些高兴,赶紧翻抽屉找出几本书,道:“这些你都可以看看。”
“谢谢。”黎砚回接过来,认真地翻看起来。
柯杨好奇地看了她一会儿,忍不住问道:“你在考虑你以后的方向吗?”
“嗯,感觉可以先想想。”黎砚回点头。
“你应该是要读理科吧?”
“嗯。”
“理科可选的可多了哦,你看这里这里……还有这里……”
柯杨热情极了,她们做了三年同桌,说过的闲话加在一起都没有这两天多。黎砚回饶有兴致地听,多知道一些总是没错的。
她是个认真的人,做什么都做得仔细,特意从每日满满的时间表里挤出来了小块的时间,认真地把柯杨推荐的内容都看了,在笔记本上记录了一些自己感兴趣的方向。
她没有与赵肆讲这件事,她隐隐觉得不该讲,但她说不上来为什么,她把那些关于未来的期待落到纸面上,细看却又怎么都不对味,她犹豫再三,撕掉了那页信纸,没有急着回信。
周六下午就放学了,回到家的时候,张颂华正好从卧室走出来。黎砚回抱着笔记本,看见她出来,兴冲冲地冲她道:“妈,我想你帮我参谋下大学的专业方向,你有时间吗?”
张颂华脚步匆匆,披上外衣正要往外走,闻言退回来随手翻了翻黎砚回的笔记本,不过匆匆地一目十行,直起身子顺手理了理她肩头的褶皱,鼓励道:“砚回,考上二中,好大学好专业任你选,你想学什么专业爸爸妈妈都支持你,好吗?”
不待黎砚回回话,张颂华就要走,黎砚回喊了她一声,张颂华边穿鞋边回头。
“你这是去哪里?”
“学校里有点事,我得过去下,晚上回来得可能有点晚,不用等我。”张颂华把钥匙塞进兜里,“哦,对了,你爸今天不回来,晚饭你自己点个餐可以吗?”
黎砚回冷静地看着张颂华开门,轻轻应了一声:“嗯,你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