盘踞在据点的敌人终于崩溃了,被枪打、炮轰不说,还被火烤了一夜,别说武士道,神仙道也不好使了。除小西行长所部几千人,由于据点坚固,防御严密,尚在苦苦支撑外,城内日军全部逃散。
但逃散也得有个目标,平壤已是明军的天下,往哪里逃呢?
要说日军逃起来也很有悟性,一看,西城、南城、北城都有人守,只有东城,防御十分松懈。
于是日军大喜过望,纷纷向东城逃窜。
事情似乎十分顺利,败军一路往东逃,虽然明军在后紧紧追赶,但在求生的欲望驱使下,日军竟然成功地逃出了东城的城门。
但很快他们就将发现,其实战死在城内,倒未必是一件坏事。
当初李如松布阵之时,取兵法围师必缺之意,空出了东边。但是很多人可能忽略了这样一个问题:为何是东面?
而当日军蜂拥逃出东城城门的时候,我相信他们已经找到了答案。
东城城门外,是一条大河,波浪宽。
谁要选这里当攻击阵地,只怕真是脑袋进了水。
于是日军麻烦了,要绕着城墙跑,只怕是没个头,要回头跑进城,估计明军不让,前无去路,后有追兵,百般无奈之下,只剩下一个选择——跳河。
我记得,那一天是正月初九,北风那个吹……
朝鲜的天气,大概和东北差不多,一般说来,这个时候是很冷的,估计起码是零下几度,然而日军依然勇敢地跳了进去。
虽然气温到了零下,但我可以肯定,当时的江面还没有冻住,因为在朝鲜史料中有这样一句话:溺死者约有万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