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

搜索 繁体

藏国 第84o节(2 / 3)

时向黄河涌去,黄河水位也在一天天上涨,早就超过了警戒水位。

巨大的溃堤威胁出现在济州,这一带在几十年前就成了地上悬河,好在朝廷早有准备,黄河两岸五十里内的百姓全部迁走。

十万士兵用无数泥袋加固河堤,但没有用,在大自然毁天灭地的力量面前,人力显得微不足道,黄河溃堤已是必然,关键是它是向北溃堤,还是向南溃堤,这就是涉及到黄河改道的问题。

这天晚上,济州对岸的博州聊城县刘杨乡大堤终于被黄河冲垮了,溃堤宽度瞬间达到数里,滔天的黄河大水汹涌奔下,向东北方向席卷而去。

短短两天内,博州、德州、棣州、沧州成为一片泽国,黄河大水夺永济渠北上,最后在沧州北部的海河入海,

这场黄河大水使华北平原东部成了黄泛区,受灾人口达三十余万人,死亡数千人。

大家可能觉得奇怪,怎么才三十余万人受灾,死亡才几千人?

那是因为安史之乱,河北民众被安禄山和史思明屠戮惨重,剩下的人口大量向南方逃亡,加上藩镇割据几年,藩镇之间不断爆发战乱,河北早已是千里赤野,人口凋敝。

死亡才几千人,那是因为早就准备充分了,黄河两岸五十里内的百姓全部迁走,远处的百姓对各种灾害极为敏感,百姓们早已收拾好家当,听说黄河发了大火,相关州县百姓就拼命逃跑,死亡百姓几乎都是不愿离开家乡的老人和病弱者。

黄河在河北段溃堤的消息传到长安,李邺紧急召开军国议事,商议救灾。

李邺长叹一声道:“朕应该听取都水监劝告,在棣州开堤泄洪,就能有效降低水位,棣州人口最少,就算淹了损失也小,朕就是心怀侥幸,迟迟不肯下旨,最后还是溃堤了,。

韦见素连忙劝道:“陛下没有下旨是因为中原的降水已经开始减弱,很可能黄河不会溃堤,谁也想不到会在最后关头溃堤,陛下不必自责,而且根据得到的消息,博州和德州的绝大部分百姓都及时疏散逃亡,沧州和棣州人口稀少,死亡人数应该不多。”

李邺无奈,又问道:“朕关心后续还会不会溃堤?会不会影响到黄河以南。”

韦见素摇摇头,“关键是中原雨势已经减弱,一旦雨停,很快就会渗入地下,黄河补水量就会小于流出量,那就不会再发生溃堤,现在当务之急还是救灾。”

李邺问户部尚书萧华道:“户部估算出来了吗?受灾人数大概有多少?”

萧华躬身道:“回禀陛下,户部根据受灾的州县初步估计,不会超过四十万!”

李邺心中稍稍松一口气,“人数虽然不多,但三十几万人的安置也是大问题啊!”

刘晏起身道““陛下,还是按照之前的方案吧!把他们安置到辽东去,这正好是一个机会,微臣愿去河北,为陛下分忧!”

李邺点点头,“救灾那就拜托刘尚书了,河间县是三大物资存放点之一,有三十万石粮食和五万顶帐篷,还有药材等其他物资,你立刻赶去河间,然后朕会安排后续物资送来,要防止住疫病爆发,至于安置去辽东,那是下一步的事情。”

“微臣遵旨!”

第1403章 张平荐才

御书房内,李邺负手来回踱步,心情颇为沉重,安史之乱结束十年了,河北人口几乎没什么变化,一场黄河大水,席卷四州,居然只有三十万人受灾,说明河北还是一片凋敝,问题究竟出在哪里?

还是出在粮食问题上,劳动力人口不足,大量土地没有恢复,粮食总产量就少,还有人口比例问题,安史之乱死的几乎是青壮人口,留下来都是老弱人口,指望他们生孩子不现实,所以导致孩子出生太少。

门口韦皋禀报,“陛下,韦相国来了!”

“请他进来!”

不多时,韦见素走了进来,他见李邺忧心忡忡,便笑道:“陛下还在自责吗?”

李邺摇摇头,“朕是在发愁河北人口太少,安史之乱结束十年了,人口几乎没有增长,受灾三十万人固然是好事,如果受灾百万人,朕会有另一种欣喜!”

“陛下,安史之乱伤得太深,恢复时间需要更长,尤其人口增长更需要厚积薄发,可喜的是这次受灾的七万户家庭几乎都是青壮,如果再过两三年,微臣相信三十万人会变成六十万人。”

停一下,韦见素又笑道:“而且人口增长,陛下不能光看河北,还要从整个天下来看,安史之乱结束以来,大唐人口已经恢复到四千二百万,之前可是只有三千六百万左右,这十年间增加了六百万人口,当然,这和废奴有一定关系,但天宝元年,大唐人口也只有四千五百万,微臣有信心,再过三四年,大唐人口就能恢复到天宝元年的水平,甚至还会超过。”

李邺点点头笑道:“相国确实会劝人,朕心中舒服多了,朕心中还有根刺,这次黄河决堤又形成了大片黄泛区,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恢复?”

韦见素微微笑道:“陛下看这个问题需要把目光放到千年的长线上,一千年来,黄

热门小说推荐

最近入库小说