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大唐皇帝也一样担心军队失控,我们有五个预防措施,第一就是建立联络所,联络所是朝廷驻河中的特使府,和军队没有关系,如果发现军纪和大唐主将的不当行为,你们可以向联络所反映,甚至可以去碎叶总管府控诉,大唐皇帝会立刻换主将。
第二个措施是监军措施,驻军一万人会配备御史监军,他的主要任务是监视主将对抗朝廷,有自立的想法,如果主将和你们私下联系,你们也可以通告监军。
第三个措施是人质措施,所有驻军将士的家属都在大唐,主将的家属在长安,哪怕主将想丢弃妻儿造反,他下面的将士都不会跟随,不是每个人都能抛弃妻儿。
第四个措施是坚持用汉将,所以中层以上将领都会是汉人,不用胡人将领,这是我们安史之乱的深刻教训,汉将会心怀故国,而很大一部分胡将都不会。
第五个措施也是最重要的措施,实行轮换制度,每一批驻军在河中只呆四年,然后由另外一批驻军来接换,主将没办法在河中长期驻扎,他就不会产生归属感,不会产生异心。”
李成华的一番话彻底打消了康斯坦丁的顾虑,他点点头道:“如果能严格执行以上五条措施,相信粟特各国都愿意接受大唐驻军,以保护我们不受大食的入侵。
圣女会在一场大火后已经彻底灭亡,管理机构没有了,长老会的九老圣女也被烧死,场所和寺院都付之一炬,剩下的几千骨干教徒也被光明会接收。
更重要是圣女会数十年积累的几千万金币凭空消失了,数万斤白银用来建造白银寺院,也被石国的唐军拆除运走。
剩下就是各地的土地不动产,基本位于哪个国家,就属于哪个国家,完全被粟特各国瓜分了。
最后的小史国女王在圣女会灭亡后,也黯然下台,将王权交给了自己的儿子,小史国恢复了正常王权。
小史国的都城那色波是粟特第三大城,也是河中地区最大的宝石产地,小史国深受各国重视,小史国的回归是一个标志,意味着在河中横行近五十年的圣女会终于完成了历史使命,圣女制度在河中地区彻底消亡。
但圣女制度在波斯拜火教内依然存在,也会一直延续下去。
目前粟特各国的国王就在撒马尔罕,他们一方面在躲避大食的入侵,一方面在联合剿灭圣女会。
除了石国国王外,其余八国国王被康斯坦丁召集在康国王宫内。
“我和唐朝皇帝特使已经完成了谈判,我现在向各位通报谈判情况。”
康斯坦丁是各国国王领袖,他不打算再节外生枝,如果有国王有意见,不接受他的方案,那可以退出八国联盟,由唐军处置。
“大唐皇帝愿意帮助我们击败大食国的入侵,收复安国,他在十多年前曾经帮助过我们,大家应该还记得他,这一次他提出驻军要求,在战争结束后,大唐将在河中驻军一万人,由我们粟特各国供养,除此之外,大唐不干涉我们的内政,不干涉我们宗教,不占领我们土地和矿山,不抢夺我们的国库,各位,我认为这个条件非常不错,所以我答应了唐朝皇帝特使。”
第1401章 东曹之危
“对方有没有提到一万军队驻军地点和供养的数额?”史国国王史莱特林问道。
康斯坦丁点点头,“驻军地点有两处,一处是在撒马尔罕,大约有五千人,一处在咸海城,也是五千人,都是骑兵,供应数额每人每月九枚金币,也就是九万金币,然后就是一万军和战马的粮食。”
九万枚金币众国王都能接受,关键是数额并不大,他们可以裁减自己的军队,基本上就平衡了。
当然,九万枚金币相当于十八万贯钱,相当于三万唐军一个月的军俸,这实际上是把碎叶一万驻军和北庭一万驻的军俸都加在里面了。
这就相当于相当于一种变相的保护费,朝廷财政不再负担河中地区和北庭的军队开支。
史莱特林有点担心道:“一万唐军是不是太少了,他们挡得住大食军队吗?”
康斯坦丁微微一笑,“大家不要担心,实际上唐军在河中驻军三万人,在石国有一万驻军,驻扎在拓枝城和俱战提,由石国供养,因为石国没有自己的军队了,完全接受大唐的保护,各位,千泉公主将成为大唐皇帝的妃子,石国和我们的道路不一样了。
还有一万唐军驻扎在碎叶,一旦大食再次东征,包括安西的两万驻军,河中的三万驻军,一共会有五万唐军迎战,我认为不用担心。”
康斯坦丁随即将驻军协议交给众人过目,一式两份,由汉文和粟特书写。
“大家看一看吧!没有意见,我们所有人代表各自的国家在上面签字盖印,交给李特使后,石国的五万唐军即刻出兵,至于一万唐军供养怎么分配,我们内部再协商,可以以人口为分配基准,我觉得比较公平。”
一旦提到具体供养分配,这就涉及到所有人的利益,大家都纷纷议论起来。
当然,协议还是不折不扣地签署了,康斯坦丁立刻派人把协议送到李成华的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