自己。
但很快,郭子仪又冷静下来,不管契丹人撤不撤退,自己都不能急,更不能轻敌,否则要吃大亏的。
这时,张典又建议道:“大帅,契丹人似乎想让渤海军队卖命,但渤海军未必肯真的卖力,卑职觉得拿出点硬手段给他们看一看,或许他们就会另有想法了!”
不愧是唐军的头号斥候,见解大胆且有新意,郭子仪深以为然,他回头令道:“命令第三火器营上来!”
第三火器营有一千人,配备了一种最新的火器,刚刚才从长安送到辽东,叫做箭雷,用大黄弩发射,一共送来一千五百枚,虽然大部分都送给了征讨南诏的军队,但一千五百枚也足够了。
一千人分为五百组,每组两人,配备一支大黄弩和三枚箭雷,当然还有正常的重弩箭和爆裂箭。
十二万大军太多,郭子仪决定只派两万军队北上,郭子仪又亲自率领十万大军在后面接应。
两万军队正是由张典率领,十几年间,张典从一名斥候旅帅一步步成长为将军都统领、从三品冠军大将军、金城郡公,立功累累,在关陇军乃至唐军的功劳榜上,只有内卫都统李成华能和他比肩。
行军二十里后,前方出现了一条黑线,六万渤海军队出现了。
渤海国军队有九名大将,主将耶律叔刺,副将迭刺峯,另一名副将叫任天岭。
任天岭才是渤海国军的主将,渤海国被日本军队灭亡后,任天岭惊怒交加,此时他们后勤中断,粮草即将断绝,万般无奈之下,他只得率军投降契丹。
当时的投降条件之一就是,契丹帮助他们重新复国,契丹也满口答应。
所以渤海军不改旗易帜,连军服也不变,依然保持着渤海国的战旗,这便让契丹十分不满。
而任天岭不断催促契丹履行承诺,出兵帮助渤海国复国,但这时契丹才刚刚和日本军签订了共抗唐军的联盟协议,怎么可能替他们出兵复国?便一味向后推迟,敷衍渤海国军。
任天岭等将领怎么可能看不出来,契丹是在敷衍他们,他们心中愤恨,却又无可奈何,他们军粮需要契丹供给,一旦断绝粮食,他们大军就会分崩离析。
这次耶律萨剌德依旧用后勤补给为要挟,逼六万渤海军南下阻击唐军。
任天岭尽管万分不情愿,吃人嘴短,他也不得不答应出兵。
在任天岭身后是渤海国六名将军,分别掌军一万人。
这时,探子来报,前方十里外发现两万唐军先锋。
迭刺峯一惊,连忙低声道:“唐军极为狡猾,我们不可轻敌!”
耶律叔刺瞪了他一眼,本来就是为了消耗渤海军,如果不轻敌,不逼他们出战,难道还要率领他们撤退回去吗?
耶律叔刺当即对任天岭道:“任将军,现在就是你们回报契丹的机会了!”
任天岭点点头,回头大喊道:“第一军、第二军、第三军做好出击准备!”
第1336章 矛盾激化
在一片辽阔起伏的草原上,两万唐军排列成方阵,长矛锐利,盔甲鲜亮,杀气腾腾。
而在十几里外,隐隐看见一条黑线,那是十万唐军主力,准备随时前来援救。
任天岭还有点犹豫,对方可是有主力在后面压阵,名义上对面是两万人,实际上不然。
耶律叔刺却不给他机会了,厉声喝道:“敌军主力还在二十里外,你们有足够的时间击溃两万唐军!”
任天岭心一横,挥刀大喊:“出击!”
渤海军都是清一色步兵,他们原本也有两万骑兵,但战马被契丹人以各种借口索要去后,便再也没有返还,使渤海军的步骑集团变成了不折不扣的步兵集团。
三万士兵也以三大方阵的方式向前推进,最前面的一万军方阵手执盾牌和战刀,后面两个方阵都是长矛士兵。
“呜——”
号角声低沉,在草原上回荡,伴随士兵们整齐的脚步声。
张典注视着对方越来越近的队伍,冷冷令道:“火器营准备!”
一千名重弩士兵列队而出,排成了两排,两人一组,大黄弩的弓弦已经上好,一名士兵半蹲在地上,手和肩膀托着大黄弩,另一名士兵将箭雷放进箭槽内。
箭雷全约长有两尺,前端有箭尖,颈部是火雷体,外形很象一个柠檬,箭杆用致密度很高的枣木制成,前后重量分布均衡,没有出现头重脚轻的现象。
箭雷外部装有火绳,它其实就是火药箭的升级版,只不过把火药改成炸药,火药箭的作用是点火,火雷的作用就是爆炸伤人,里面是用火药棉为引爆物,火药棉的燃烧速度比火药更快,产生的热量和压力更大,引爆效果更好,爆炸也更猛烈。
雷体装有黄豆般大小的铁砂,加上雷体本身爆炸后的碎片,杀伤半径有两丈,还有强烈的爆炸声和浓烟,对于从未见过它的军队,心理杀伤力更大。
渤海军从一里外一步步走来,进入了一百五十步的范围,渤海军早就看见了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