但偶然走走大街,他也能体会民间的气息。
大街上十分热闹,熙熙攘攘,到处可见三三两两的士子,科举又要来临了。
两个月前,军政议事进行了一次重大投票,关于鼓励办学的决议,几乎是全票通过,大唐要加大教育投入,鼓励读书,形成一套从蒙学、小学、县学、州学到太学的完整官学体系,同时还要鼓励私人办学。
首先要落实的就是太学扩招,从目前的一千余人扩大到万人,包括长安太学和洛阳太学两大太学,以及太原、成都、江都、襄阳四大府学。
大家达成的共识就是太学培养州学助教,府学培养县学助教,州学学生考试合格后,可以直接教授蒙学和小学。
今天太学将招考新生一千五百人,每个参加科举的士子都会填一份太学录取意见书,可以选择填或者不填,如果填了,那么科举落榜后有可能被太学录取。
但如果被太学录取后又反悔不肯去,那就会被取消五年科举资格,如果连续两次录取都不肯去,那就终生不得参加科举。
当然,为鼓励士子们去太学读书,成为教书育人的先生,朝廷也给了很多优惠,太学读书四年免一切学杂钱项、无偿提供食宿,参加各种项目还有补助,这对于家境贫寒的学生特别有吸引力。
另外,在州学教书五年后可提升为教授,不仅俸禄翻倍,还能授予从九品官衔,获得一座三亩的官宅,当然不是在长安,而是在各州。
所以一系列鼓励措施出台,在士子中引起巨大反应,很多之前没有太学录取意见书的士子,又回头补填了这份意见书。
这是必然的,大唐扫平了藩镇后,就要进入一个为期十年的休养生息的阶段,社会稳定,政治清明,军队要裁减、人口要滋生、技术要发展、文化要兴盛。
李邺回到王妃,却意外地见到了母亲,他见母亲忧心忡忡,便让她坐下问道:“娘,发生了什么事?”
裴三娘叹口气道:“你有时间回去安慰一下你父亲吧!”
李邺一怔,“父亲出什么事了?”
裴三娘沉默片刻道:“李淮去世了。”
“什么?”
李邺大吃一惊,“什么时候的事情?是怎么死的?”
“三個月前的事情,被刺客用毒箭射中胸口,当天晚上就死了。”
李邺眉头紧皱,“他可是文官,又是高句丽人的女婿,怎么会被刺杀?”
裴三娘摇摇头,“具体我也不清楚,你可以去问问你父亲,报信的人给他说了很多,他现在情绪要崩溃了,我没法劝他。”
李邺点点头,“我现在就去!”
第1235章 李岱辞相
李邺跟随母亲来到相国府,他直接来到父亲书房,只见他佝偻着后背,一个人独孤地坐在台阶上,眼睛里全是泪水。
李邺在父亲身边坐下,沉默地陪伴着他。
良久,李岱缓缓道:“他是被契丹人刺杀的,高句丽内部高层中意见不一,有人想投靠契丹人,有人坚决反对归顺契丹人,坚持独立复国之路,李淮反对投降契丹,他是平州刺史,分量很重,他已经成为契丹吞并高句丽军队的绊脚石。”
沉默片刻,李邺又问道:“高句丽人和契丹人不知道他的真实身份吗?”
李岱摇摇头,“他们一直以为他是宇文家族的人。”
“他在平州还有孩子吗?”
李岱还是摇摇头,“他的高句丽妻子没有给他生孩子,他只有楠儿一个后人。”
李邺叹口气,“人死不能复生,父亲想开点吧!”
“我知道!”
李岱也叹息一声道:“我早有感觉会有今天,所以我才多次写信劝他回来,但他不肯回来,哎!幽州那个战乱之地,他遇到危险是迟早之事,只是我心里很难过,他毕竟是我的儿子,而且他知错了”
说到最后一句‘他知错了’,李岱再也忍不住,双手捂着脸,无声的哭泣起来。
李邺没有再多劝父亲,白发人送黑发人的痛苦,很难用言语劝说,只有时间,父亲才会慢慢从失子之痛中解脱出去。
哭泣良久,李岱终于平静下来,李岱抹去眼泪又道:“阿邺,我想辞去右相之位!”
李邺一怔,他沉默片刻道:“如果兄长在,相信他不会同意你为他辞职。”
李岱拍拍李邺的肩膀,“我不是为他,而是为了你,天下人虽然不会说什么,但我出任右相,会影响你的威信。”
李邺摇摇头,“我不想让大臣们有一种伴君如伴虎的感觉!”
“那你就错了,哪怕是贤明如太宗皇帝,他也绝对不允许臣子挑战他的权威,他为什么要砸魏征的墓碑,魏征成就了他的贤名,但同样也挑战了他的底线。”
说到这,李岱又叹口气道:“邺儿,君王是独孤的,是高高在上的,是一言九鼎,你可以不让大臣感觉伴君如伴虎,但你一定要让大臣们仰视你,臣服你,而我当右相,拉低了伱,让你无法高高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