原来在西市,受到场地限制,选择余地就少得多。
临近新年,卖得最好的就是羊,一天要卖十几万只,这还只是私人卖牲畜,针对普通百姓。
相军方、官方都有自己的货物来源,数量更加庞大。
李邺视察的西市,虽然很多店铺搬走,但西市依旧热闹异常,李邺和御史台主官颜真卿走进了一家粮铺,粮铺内十分热闹,至少有三十余人在买粮食,叫喊声此起彼伏。
粮食是李邺最关心的问题,每年冬天,长安粮价都要大涨,一方面是外面的粮食进不来,但更重要是控制粮食的权贵趁机涨价。
因为粮价暴涨,民怨沸腾,尤其军队军心不稳,这可是要命的大事情,逼得唐朝统治者不得不迁往洛阳。
所以粮食从来就不是短缺问题,而是政治问题,涉及到太多权贵利益。
但这并不是无解,一旦权贵们从别的地方获得丰厚利益,比如工商业,他们就会在粮价上放手。
宋朝就是这样做的,放开工商业,使宋朝的工商业极为发达,粮食就由朝廷来做主了,占城稻才能引进来,粮价便宜,人口滋生超亿。
这個道理李邺也知道,他之前就和关陇贵族谈过,长安斗米不得超过八十文,这是他和朝廷能接受的底线,八十文他不动用常平仓,一旦突破八十文,常平仓就立刻放粮。
粮铺的掌柜认出了李邺,吓得他连忙出来行礼,“小民参见殿下!”
李邺点点头,“我就来随便了解一下粮价,不影响你们做生意。”
旁边颜真卿问道:“现在米价最高多少?”
“斗米八十文,从月初到现在都是这个价,倒是小麦涨跌不等,现在每斗小麦六十文,磨好的面粉差不多六十五文。”
“别的店铺都一样吗?”李邺又问道。
“都一样!”
“那今年最便宜是多少钱一斗?”
“三个月前,米价到六十文一斗,这是今年最便宜的价格。”
“你们忙,我去看看别处。”
李邺又走出了粮铺,颜真卿低声道:“粮价还是被操控的!”
李邺点点头,“希望大规模推广交州稻后,米价能降到三十文每斗。”
颜真卿知道很难,必须要打压关陇贵族,逼他们不敢和朝廷对抗,李隆基打击关陇贵族后,长安米价跌倒斗米十文,那才是真正的盛世,可惜好景不长。
“殿下,卑职提个建议!”
“你说!”
颜真卿笑了笑道:“我们可以发行一份物价快报,每天一早,把前一天各种重要物品的价格报告政事堂和殿下,这样就可以随时掌握。”
李邺欣然道:“这个想法我很久前就有了,一直没有实施,颜使君提议得很及时,明天我提请政事堂讨论。”
李邺之所以没有实施,是因为他想创造一种物价指数,用十几种重要的民生物品为根基设立指数,然后观察各地的物价指数变动,就能掌握大唐的社会动向,如果某个地方的物价指数突然变高,那一定是出大问题了,这种指数对朝廷控制地方很有用。
紧接着,李邺又进了一家布店。
布店的规模也只能算中等,但店内商品琳琅满目,有传统的丝麻织品,也有最新潮的棉织品。
但卖的最火爆的还是各种充填料,尤其是棉花,放在几个巨大竹筐里,两边挤满了人。
伙计不认识李邺,但看李邺的气势,以为是大客户到来,伙计满脸堆笑上前介绍道:“欢迎贵客光临小店,小店经营四十年,童叟无欺!”
李邺指了指大筐子里的棉花笑道:“现在棉花怎么卖?”
伙计挠挠头道:“回禀客官,这里是散棉,如果客官量大,还可以再优惠!”
“我就问散棉!”
这时,掌柜奔跑上前一把推开伙计,他虽然不认识李邺,但看到了两边的护卫,连忙恭恭敬敬道:“回禀殿下,散棉五百文一斤!”
“才五百文?”
李邺不解问道:“去年还是一贯钱,今年怎么跌去一半?”
掌柜苦笑指着最边上的几筐棉道:“就是因为它们?”
李邺走上去细看,他捻了捻棉纤,心中一动,便笑道:“这是木绵?”
“对!这就是从泉州运来的木绵,每斤只要三百文,简直要人命啊!”
旁边颜真卿着实震惊万分,绵从来都是论两,而且是官员才有的福利,官员每年发十几两绵,现在居然论斤卖,还那么便宜,才三百文一斤。
李邺又问道:“你们是从哪里进的货?”
掌柜摇摇头,“这是我花三百文一斤买来的,他们设了几家专门店,就是北面第一家和对面两家。”
“走!看看去。”
李邺带着颜真卿出门去了。
第1214章 游牧消息
走了不到百步,李邺就看见一块大牌子,‘泉州绵’,红底白字,对面两家商铺也是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