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

搜索 繁体

藏国 第444节(1 / 3)

次日一早,李邺在临时鲁王府和京兆尹崔光远举行了一个交接仪式。

他们之前成立的临时京兆节度府已经解散,崔光远恢复了他京兆尹的职务,他本来就没有被免职,苏震也被天子李亨任命为京兆少尹,协助崔光远维护长安秩序。

李邺将一份长安府库清册交给了崔光远,笑道:“所有府库我已封闭,贴上封条,详细物资清册都有,崔使君有空可以一一清点。”

崔光远虽然是各为其主,但他人不错,通情达理,善于变通,苏震为人也比较宽厚,崔光远见清册中军械库和内库都标注已空,他便提笔在后面写了两行备注,军械库备注‘战争耗尽’,而内库备注‘大部被贼军所掠,余钱犒赏三军。’

其实崔光远和苏震都知道被李邺带走了,但毕竟他们并肩抗战二十余天,李邺待他们不薄,这个人情他们要给。

崔光远和苏震分别在交接清册上签了字,同时,李邺和崔光远、李晟也移交长安防务,双方签字完成,这就意味着长安和李邺没有任何关系了,他随时可以撤走。

“殿下把粮库交给了我们,那军队路上的给养怎么办?”崔光远担心问道。

李邺笑道:“军中还有一些粮草,百姓也送来不少猪羊,倒是要烦请崔使君替我动员几千辆大车,运送粮食物资到武关。”

旁边苏震笑道:“这是小问题,我们之前征用的几千辆大车还没有解散,相信他们都很愿意为殿下效力!”

崔光远沉吟一下问道:“估计天子也很快会抵达长安,殿下不面见天子吗?”

李邺苦笑一声道:“还有八万洛阳的燕军在攻打襄阳,我必须尽快回援襄阳,崔使君替我解释一下吧!”

“最好殿下给天子写份奏折,比较正式一点。”

“也对!”

李邺点点头,“我今天就写好,明天一早我就率军出发!”

书房内,李邺正在给天子写一份奏折,可以说是详细军报,他之前就写了,但还没有写完,正好可以作为正式报告上奏天子。

这时,亲兵在门口道:“外面有人从汉中来送信,说是殿下父亲写来的信!”

李邺连忙放下笔,迎了出去,果然是刘武通,刘武通上前单膝跪下行礼,“卑职参见殿下!”

“快快起来,我们到大堂坐!”

李邺带着刘武通在客堂坐下,刘武通取出一封厚厚的信递给李邺,“卑职走的是子午谷,半路上遇到了鱼朝恩率领的三万大军,幸亏我反应快,从小路绕过了他们,否则被他们抓到就麻烦了,老爷再三交代,信件很重要,不能被外人得到。”

李邺打开信大概看了看,基本上父亲这些年官场的感慨,以及他对朝廷下一步行动的推断,以及对自己的建议,父亲已是堂堂的朝廷左相国,早已非当年的吴下阿蒙,看问题透彻老道,完全不亚于祖父李林甫了。

李邺点点头又问道:“我母亲怎么样?”

“夫人已经启程去襄阳了,有商人过来说襄阳燕军已经北撤,已经完全了。”

“糟糕!”

李邺心中暗叫一声不妙,母亲去襄阳,万一遇到杨玉环,那可怎么办?

第705章 三娘相媳

一场大雪突袭而来,从黄昏时开始,便开始下雪了,到了夜里,雪越下越大,一团团雪球铺天彻地落下,天地之间变成了灰茫茫一片。

天亮了,雪还在漫天飞舞,长安城已是银装素裹,变成了白雪皑皑的世界。

四万唐军开始列队出发,要离开长安返回襄阳了,同行的还有两千辆大车,满载着路上消耗的粮草。

尽管唐军只想悄然离去,但还是有无数的长安百姓出城相送,从最初的几百人,很快增加到几千人,越来越多的百姓顶着大雪跑出城,人数迅速增加到几万人,最后二十余万人奔出城来相送。

唐军已经离去数里,可望着越来越多的百姓出城,哭声遍野,李邺心中不忍,让军队停下,他带着将领们回来告别。

数十名高寿老人上前跪下泣道:“殿下一走,我们又要被胡虏欺凌杀戮了!”

李邺连忙下面扶起众老人道:“各位老丈快快请起,李邺不敢受此大礼,敬告各位父老,安禄山的军队已经退出潼关,不会再回来了,很快天子将率军返回长安,大家将恢复正常生活,襄阳还被八万贼军包围,我也要回去救援妻女。”

众老人感动之极,再次跪下痛哭,“殿下再造之恩,我们子孙都将铭记于心!”

李邺翻身上马,不断向众人挥手告别,他走出一里,再回首,望着数十万人跪地雪地里痛哭,李邺眼睛也红了。

他忽然想起父亲在信中之言,‘帝王的猜忌,绝不会抹杀救援长安之功,救援长安,功在天下,功在整个民族,相信公道自在人心。’

这一刻,他心中涌起豪情万丈,几天来的郁郁不乐被一扫而空,他仰头长啸一声,加速向南方而去。

安禄山东撤,安庆绪的八万大军也随之北撤,襄阳城

热门小说推荐

最近入库小说