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

搜索 繁体

临安不夜侯 第499节(1 / 2)

可怜沈该老迈年高,他和魏良臣加起来,两个人就快一百三十岁了。

官家、晋王加上状元公,三个人的岁数还没沈该、魏良臣、汤思退三位宰执的一半岁数大。

这两位老人家在垂拱殿上站了这么久,精力本就不济。

皇帝讨论的话题又频繁转换,他们俩已经跟不上思路了。

沈该急急看了一眼汤思退,这位宰执倒是正当年富力强,如今还不到四十岁。

汤思退立即高呼一声:“臣有一本,启奏官家!”

赵瑗看向汤思退,汤思退急忙上前两步,捧笏道:

“官家,‘选人’杨沅方才上《析金人南下书》,言及要出动水师,赴金人海域追缴贩私者与海盗。

臣以为,此举极易引起金人忌惮,一旦生起刀兵,两国必启战事。臣以为,万万不可啊。”

赵瑗颔首道:“汤相公此乃老成谋国之言,朕准了!”

“臣……啊?”

汤思退也懵了,他准备了一肚子说辞,正打算被官家否决之后一一陈述的。

官家准了?

汤思巡正自茫然,内侍上前,高声道:“退~~朝!众宰执、众部堂留下,转延和殿议事。”

皇帝起身退朝,文武百官恭送圣驾,然后纷纷退出殿去。

张浚急忙走到杨存中身边,道:“老杨,你这本家,是怎么回事儿?”

杨存中笑了一笑,道:“我们老喽,国朝需要新气象。你看,这新气象不就来了。”

杨存中拍了拍张浚的肩膀,便一起向殿外走去。

汤思退摇摇头,走到沈该和魏良臣面前刚要说话,心里忽然“咯噔”一下。

万俟卨回府待参了。

所以,我们这边,少了一人?

第429章 走马上任

皇帝当然有乾纲独断的权利。

但是除了开国之君,除了在皇权高度集中的时代,皇帝通常都不会贸然使用这种权力。

就如吏部对于新科状元杨沅的安排,晋王不同意,官家也不满意,但是官家不能轻易动用他乾纲独断的特权。

又不是关乎降或是战的国之大事,那时候已然是生死存亡之际,如果朝臣意见不能统一,不可能就这么拖延下去,君主就得擅专了。

可平时若是轻率动用这种特权,只会让臣子们看轻了你。

他们会认为,官家这是失去了对朝廷的控制,不得臣下之心,只能利用皇帝的特权来强行推动他的意志。

这就是为了一个新科状元的任命去留,扯皮这么久还没有结果,赵瑗没有强行推动的原因。

但是今天不一样了。

官家朝会开罢,马上就召开了“御前会议”,众宰执、众部堂一体参加。

然后,对于台谏改制的决议,就有超过半数的人表示了同意。

沈该、魏良臣、汤思退等人则沉默不语,尚未表态。

汤思退思索片刻,突然道:“臣附议。”

沈该和魏良臣有些诧异地看了眼汤思退。

汤思退目不斜视,对二人低声道:“万俟相公已经回府待参了。”

沈该和魏良臣听了略一思索,就明白了他的意思。

自己这一方少了个万俟卨,这次御前会议就不可能占据上风了。

明知不可为,那就不必非要和官家闹出决裂之势,那是两败俱伤。

况且,万俟卨眼看是坐不住这宰相之位了。

那么,沈该要不要更进一步成为首相?

既然官家不想重演秦桧的独相一幕,那就会再酌升一人为相。

这个人选谁属?

如果和官家闹僵了,只怕这个人选也不会理想。

想到这里,迟迟没有表态的沈该和魏良臣也颔首道:“老臣附议。”

跟在他们屁股后面走的吏、户、刑三部大佬,一见三位宰执都点了头,忙也应声附和起来。

记注官笔下,对于绍兴二十五年的这次御前会议,记录的便是全票通过的台谏改制决议了。

“好啦,还有一件小事,趁这机会,朕与众卿也说说。”

赵瑗见台谏改制顺利通过,便端起茶,满面春风地向众大臣示意了一下。

这种小范围的御前会议,不比朝会那般庄重,大臣们是有座位的。

再要不给座位,沈该、魏良臣还有六部中年纪比较大的几位,可是真要撑不住了。

赵瑗呷了一口茶,方道:“那就是关于新科状元杨沅的任命安排。”

赵瑗皱了皱眉,不悦地道:“状元的任命不能确定,如何颁布其他人的任命?一百五十七位新科进士,可都在等着朝廷的委任呢,这件事,不宜再拖了。”

昏昏欲睡的鹅王突然精神起来,把脖子一梗,道:“臣以为,新科进士一甲一名,去秘书省完全可以的嘛,也显得朝廷看重人才。

如果直任校书郎,各位大臣觉

热门小说推荐

最近入库小说