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

搜索 繁体

第1oo章(1 / 2)

大家心里都明白这文武移易本就不合礼制,何况皇帝都换人了,对他们以前的事情已经是既往不咎,得了好处便不能得寸进尺。

“可。”武官家的孩子没几个读书的,办差办的狗屁不通也是常有的,严格考核许能筛落十之七八,剩下的若是真的是能臣,用了有何妨。

何况四品以上的晋升、调动总要皇帝同意,不怕他们通过这一个人就去左右朝政。

“至于文臣的所享的恩萌制,设两道考核,第一道为德行考核,考核通过,可以享受恩萌带来的俸禄,但无实权;第二道考核针对学识和本事,通过的才正式授予官职。”

齐承帝思索着授官不授职,官员之间也有人情往来,第一道考核无非就是个形式,那何必多此一举呢。“不必分两道,通不过考核只得虚职,通过了才有正式官职。”

三人其实也讨论过这考核,只考核一次的好处就是不变祖制,但是担心有些官员觉得颜面无光,才想了个迂回的法子。不过皇帝觉得不必要,那就不改了。

还有最后一个环节才能形成闭环,兴办官学。

“陛下,教化于民,利于社会安定。”

《孟子》有云:恻隐之心,仁之端也;羞恶之心,义之端也;辞让之心,礼之端也;是非之心,智之端也。徐京墨希望通过教化,宣扬礼教道德,儒家经典的传播,仁、义、礼、智、信会让社会的冲突更少、国家变得更有秩序。

教化于民,民才会知道什么该做、什么不该做,以及怎么做。

徐京墨看着齐承帝晦暗不明的神色,他知道君主会对开启民智有些忌惮,所以他继续道,“《论语》有云:君君,臣臣,父父,子子。教化于民,更利于社稷。”

“你们是说在现在的府学基础之上再增设一些学堂吗?”

“陛下,府学仅在每个府城有一个,主要是为科考的士子而设。朝廷可在州县设官学,用于启蒙和教化。”

官学的夫子不必要进士,秀才、举人皆可,但是给予他们“编制”和一定的俸禄,就可以让这些读书人学以致用,也解决了官职不够分的问题。

齐承帝许久没有回话,等了不知道多久,他才开口问,“谢爱卿、温爱卿,致仕和官员考核之制如果现在就推行可有难度?”

“禀陛下,臣等觉得推行无碍,只是人手不足。”单说官员前三年的各种表现汇总就是个好大的工程,用他们吏部这点人手,两三年恐怕都做不完。

“那就先推行致仕之制和恩萌之制。”

三人都不傻,知道齐承帝这是同意了官员考核之制,不过碍于人手不足,暂缓一下,明年的科举大抵会录取更多的人了。

徐京墨不明白为什么兴科教之事没被采纳,但是为人臣子,也不能逼迫君主。

在他们告退时,齐承帝不经意地说了句,“子期,齐朝很大,你若愿意可以四处去看看。”

徐京墨回道,“诺。”

他本就打算外放,只是不知道齐承帝为何会提及此事。

离开皇

宫后,他与温四郎一道去了温府。

温阁老听完,眼里透出些许复杂,陛下对子期的期望很高,他该为自己的学生高兴。

“子期,陛下并没有否定兴科教,可你要知道,这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。老夫虽然没有掌管户部,但也清楚朝廷缺银子。不仅如此,这官办蒙学与民间私塾也有许多不同,你可知太祖年间,开办府学也是出过许多乱子的。”

徐京墨有想过是银子的原因,但是似乎不止于此

“不必多虑,明年走出去看看,自然就会知道答案。”

温四郎看他们聊完了,就递给徐京墨一个贴子,“一定来喝个喜酒。”

“四哥这个效率,子期是拍马也不及。”他光是写给皇帝的奏折就忙的脚打后脑勺了,没想到温四郎居然还能抽出时间定下婚事。

“你这是饱汉不知饿汉饥,你觉得快,我却还觉得慢呢。”

温宋两家都是显赫人家,这婚事虽然办的急了点,但是这排场可是一点不差,婚礼当日,温四郎骑在骏马上,一脸灿烂的笑容到宋家去迎亲。

门口的宋家子侄正等着他呢,见到他来,一个接一个的出题,第一题是以相思为题作诗。

温四郎当即回道,“冷月入室映孤枕,相思无尽意绵绵。凭栏欲语情难寄,心随挚爱永相伴。”

这不就是他自己的心境吗,众人一下不知该不该继续难为这对有情人。宋思思的嫡亲兄长宋世宁走了出来,“你确定吗,娶走我妹妹,这一生都要待她好,不然,便是粉身碎骨,我也要为妹妹出口恶气。”

“兄长放心,定不负相思意。”

这对苦命鸳鸯总算能走到一起了,宋家人也不再为难他。宋世宁走回妹妹的闺房,“思姐儿,别怕,哥哥送你出门,宋家永远是你的家,若是温四敢对你不好,只管回家来,哥哥养你。”

一旁的宋母拍了一下儿子,“混说什么呢,好好送

热门小说推荐

最近入库小说