随着齐武帝大赦天下的圣旨到达金陵、临安的同时,还有王安被贬官的消息,从通判正五品的通知被贬为正七品推官。
弹劾他的是江学铭,看了这个姓氏还有什么不明白的?南宫梅芳在南宫府里大闹一场,然后带着一双儿女离开了。
“总算是走了,到了现在都没点自知之明。”
“夫人消消气,二舅哥这会可是蛇打七寸,估计王推官能气出一口老血。”
江晚清笑了起来,“可不光是二哥,王安那些破事是有金陵的人给二哥送了信,连着证据一起。”
夫妻两个稍一想就知道,这肯定是徐京墨那边关系,若是没猜错应该是金陵巡抚出手相帮了。
“为夫这眼光不错吧?”南宫君烨必须得意,这女婿自己不错,也有本事,以后能护住女儿。
“辞姐儿再忙活什么,不是说生意差了很多吗?”
“生意差是别人家。”
南宫家的砖茶是齐国第一份儿的,就算有了这个过路税西域也是要买茶的,因为砖茶利润高,南宫云辞就与西域的人约好,可以帮忙分担一到两成的过路税。加上之前那些提前运去的砖茶,南宫家这几年可以说还是转的盆满钵满。
过路税不是长久之计,早晚会被取消。但是许多人熬不到那个时间了,买茶山的、买耕地的越来越多,南宫云辞仗着手上银子多,在大肆收购。她倒也没有怎么压榨,就是按照市价交易,还得了个女菩萨的美名。
说起来,徐家也是买了不少耕地,不过他们母子两个倒也没想着做成巨富,主要还是买的良田和商铺。
“明年,子期回去参加会试吗?”江晚清倒不是一定想让徐京墨得个官身,只是惋惜他这一身才学。
“现在谁都说不准,有温阁老盯着呢。”
南宫君烨不看好现在的朝廷,乌烟瘴气的,哪怕一时不能参加会试,也不是什么大事。待到新皇继位,徐京墨说不定会有大造化。
第63章 桑弘羊之说
齐武帝下了一道大赦天下的圣旨后,就又不上朝了。这都过了几个月了,他统共也没上几次朝,好些事情都是交给内阁去处理,三皇子也分到不少的差事。阁臣并不觉得有多高兴,皇帝怠于朝政,三皇子一心谋私,九皇子虽有公心,却因过路税的事情糟了皇帝冷眼。
秦阁老已经快七十了,他一直想致仕,却又一直放心不下这朝廷,温阁老离开后,阁臣只剩他们三个。沈阁老有本事,但是结党营私的事情可没少做;王阁老倒是有些让人看不清,他似乎有意搅浑一池水,总是推波助澜让事情朝着更坏的方向去发展。
一次两次或许只是政见不同,或者有其他考虑,次次如此就不正常了。
风雨欲来的感觉总是
让人倍感焦虑,他喊来儿子,“翰林院的人最近有被陛下喊去吗?”
秦阁老的儿子秦卓轩是状元出身,但是他父亲在内阁,他就不好再去六部任职了。何况在他眼里,齐武帝可不是什么好皇帝,所幸就一直待在翰林院,清闲些。
秦卓轩是翰林院的最高长官,正五品的学士,安排侍读、侍讲都是他日常要做的。可惜齐武帝不宣人来给他讲解诵读经史典籍,这也就导致翰林院里许多人没有面圣的机会,也没有其他什么重要的差事。
翰林院掌制诰、史册、文翰之事,更是备选的天子顾问。一般学士、侍读学士、侍讲学士都算的上是天子近臣。余下的官职里,侍读、侍讲、五经博士是有机会去面圣,若是能给皇帝留下个好印象,那日后自然也会有个更好的前程。本朝未设侍书、侍诏,只有负责档案管理的孔目。
每届的一甲头名一般会赐正七品编修,主要负责起草诏书、处理文件,也会参与国史等书籍的编纂。而通过朝考进入翰林院的二甲,初期都只是庶吉士,在翰林院里学习深造,也要帮着上官做些事情,三年后考核,通过者二甲授编修,三甲授检讨,未通过者转任其他职位或外放。
编修可是可以观政的,甚至有机会论政;而从七品的检讨只能负责修国史。
翰林院这地方是真的清贵,也是真的清贫。有多少人抱着梦想进来,就有多少人带着郁郁不得志的心离开。清贫的现实最是磨人,谁也不知道到底有没有前程,日复一日的,就会生了怨念。
有的人只是自请外放,有的人就会想法子走捷径。没有什么绝对的对与错,只是这样的人生百态见得多了,他对人的期待也就逐渐没有了。
秦卓轩知道父亲想什么,直截了当地告诉他,“未曾。”
“之前陛下每隔几天还会上朝一次,如今一个月能不能上一次朝都不好说。再这样下去,怕是要起乱子了。”
这个之前是按年算的,齐武帝年纪越大,就越怠政,偏还要攥着手中的权利不放,弄得朝臣苦不堪言。
“您要想退下来,就趁早致仕。要是真的那位继位,儿子我可是打算辞官的。”读书人总有几分风骨,谁也不想遗臭万年。
秦阁老重重地叹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