外,说道:“此为汉源镇,东边还有个通望镇,从南边来的生夷,便在这两镇互市买卖。至于西边的五部落蛮,他们直接到州城交易。”
朱铭问道:“五部落蛮,究竟是什么来头?怎全都有汉姓?”
宇文常道:“说不清楚,但肯定不是汉人,风俗习惯完全不同。唐时他们被称为两面羌,可能是学会了说汉话的羌人。五部落蛮极为狡猾,我若有五千大军,必定先把五部落蛮给灭了。卧榻之侧,岂容他人酣睡!”
五部落蛮还真就在卧榻之侧,最为接近汉人聚居地,而且没有大渡河天险阻隔。
“五部蛮作战极为悍勇吗?”朱铭问道。
宇文常摇头:“他们穿的是皮甲,武器也只是土弓、土枪,野外打仗其实并不强悍。但他们多居住在山中,垒石为碉堡,一村往往有数堡。那些堡垒也不难攻打,但难免有所伤亡。攻下一个村落,非得死伤一二十人不可,我哪有恁多兵力去消耗?”
这就有点尴尬了,五部落蛮是属乌龟的,遇到官兵就躲进龟壳里不出来。
那些简易小型石堡,可以用火炮教他们做人。都不须使用重炮,一两百斤重的野战炮,几炮就能击垮碉堡。
朱铭问道:“可否用抛石车?”
宇文常反问:“成功会造抛石车吗?”
“可以尝试一下,应该不难。”朱铭说道。
宇文常笑道:“那成功可以造几架出来,今后五部落蛮再敢来劫掠,便用抛石车去砸他们的石堡。”
朱铭又问:“河边都种稻米?”
朱铭问的是汉水,也就是流沙河。宋代的汉源县城,不在大渡河边上,而是在汉水的中游。
宇文常说:“河边种稻米和油菜,旱地种粟米和高粱。”
朱铭说道:“我带了些玉米红薯来,可在旱地种植,特别是山地。”
“玉米红薯,我也略有耳闻,明年可在黎州推种。”宇文常颇为高兴。
众人继续骑马南行,一直来到大渡河边,朱铭问道:“从汉源镇至此,百姓衣着似有不同。”
宇文常说:“皆熟夷也,已会说汉话,也学会了种稻米。这边有两千余户熟夷,已编制保甲,愿意听从官府政令。但他们长期受官吏盘剥,早已怨声载道,我上任之后尽量安抚,可是总有胥吏阳奉阴违。”
“可改了汉名汉姓?”朱铭问道。
宇文常说:“只有里正和保甲长,才有汉名汉姓,每年按照定额缴纳赋税。”
朱铭知道第一步该咋办了,劝导这里的熟夷种玉米红薯,同时惩治盘剥他们的胥吏。获得熟夷认可之后,给他们改汉名汉姓,然后进行编户齐民。
第277章 回回炮
在城外转了一圈,朱铭被邀去州衙后宅做客,顺便还把张锦屏也带上。
宇文常的妻子杨氏,出身成都杨家。
这是成都附近的第一大姓,如果把几支杨氏都算上,进士数量甚至远超王家。
互相介绍妻子,然后坐下吃饭。
闲聊一阵,朱铭顺口问道:“宇文粹中与权可兄同族?”
“大宋开国前就分家了,吾深以此人为耻也!”宇文常似乎非常厌恶宇文粹中,因为后者竟然做了蔡京的甥婿。
宇文常所在的这支宇文氏,籍贯双流县。
宇文粹中、宇文虚中兄弟那支,籍贯广都县。
其实紧挨着,在两县交界地带,还分出一些宇文氏的小支,有大量的中小地主和自耕农存在。
谈及成都附近的大族,宇文常如数家珍,着实让朱铭增涨见闻。
酒过三巡,朱铭问道:“黎州可有义军(土兵)?”
宇文常说道:“有土丁、拣丁、雄边义勇三种,总额一万余人。但不得随意招募,除非有内寇外患,方可申报转运司召集土兵。”
“长久不募,反被小觑。”朱铭说道。
“不敢轻举妄动啊。”宇文常叹息。
不管是生夷还是熟夷,既然名义上隶属大宋,那么就有出兵帮忙的义务。
招募土兵的时候,蛮夷首领自带兵甲和干粮,也不用支付给他们军饷。但集结之后,汉人官府须得提供粮草。
这几十年来,邛部川蛮一直扩张,几乎把大渡河南岸的蛮部完全吞并,两林蛮被打得只能迁往更南边(喜德县)。
如此局面,对官府统治不利。
且两林蛮也归顺大宋,他们受到攻击来求助,官府理应帮他们摆平。但黎州官员只知调解,勒令邛部川蛮归还一些人口财货,被吞并的地盘根本不可能恢复。
长此以往,邛部川蛮越来越不把朝廷当回事儿,两林蛮也越来越对朝廷不报期望。
赵光义那会儿还闹过一次乌龙,邛部川蛮首领诺驱,自称是大理国王,被赵光义封为忠顺王、检校太保、归德大将军,并确认其对大渡河以南诸蛮的统治地位。
朱铭说道:“如果坐视诸蛮内斗,大渡河以南必被大理国吞并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