直没有出来后,侦查员进去找,没找到,于是马上通知了专案组,我带队赶到足疗店展开地毯式搜查,最终查到了该足疗店有秘密出口。”
秦飞:“涉黄是吧?”
彭善东:“对,当时给孙博文打电话是关机状态,我担心出事联系程楠楠宿舍,这才知道程楠楠根本没有回去,等找到她的时候一切都晚了。
后来询问孙博文,他说是因为害怕扫黄才关的机,在其期间他是具备作案时间的,不过需要提前知道程楠楠会去扫墓。
扫墓是程楠楠的主观个人行为,而且程楠楠和孙博文关系极差不太可能提起,因此孙博文的嫌疑相对邱烨伟来说,较小。”
聊到这里秦飞看向陈益,后者还在翻看卷宗。
死亡地点他已经知道了,第一名受害者和第二名受害者都是在大学城被发现的。
潭城大学的位置非常偏,比郊区还远,坐落在低矮的山脉脚下,背后是山,左边是水库,右边是唯一的山村。
这个村子就是大学城了,村民靠山吃山靠大学吃大学,家家户户都有生意,吃喝玩乐俱全想要的都能找到,包括理发店、宾馆等。
就是看起来寒碜了点,别说健全的监控,稍微走远点都有可能迷路。
想要去市区,需要坐半个小时的公交车或者直接打网约出租车。
潭城大学,典型的软件过关硬件很差。
值得一提的是,程楠楠自己有车,去哪倒也都方便。
刚才在平华县的时候已经问过程朗了,程楠楠是因为不愿离开本地,所以才选择的潭城大学,反正对她来说去哪都一样,家里钱这辈子花不完。
每个人追求不同,程楠楠就想守着一亩三分地做婆罗门。
很遗憾,她的选择让自己付出了生命,时也命也。
当年警方已经对案发现场周边环境进行了勘查,整个村子的村民也都排了一遍,没有发现异常。
既然是村子,那肯定有进出的路,所以凶手从哪进来都有可能。
加上线索的缺失和高度一致的作案特征,这就导致本案充满了不确定性。
是随机杀人吗?不确定。
是仇杀吗?不确定
凶手来自大学还是校外?不确定。
凶手是从村外来的还是从大学进来的?不确定。
凶手会继续杀人吗?不确定。
从调查报告看,覆盖面积已经很广了,三名受害者去过什么地方认识了什么人,专案组都已经查的清清楚楚。
最后,陈益视线停顿,盯着卷宗内的现场照片,那里是遗留的鹅卵石,呈斐波那契螺旋线排列。
这种螺旋线被称为自然界最完美的黄金比例,整体看起来和蜗牛壳的螺旋纹差不多。
鹅卵石象征黄金比,尸体的改造也是黄金比,专案组分析凶手有着病态强迫症和对完美的执念,这个观点没有问题的。
但是,嫌疑人找错了。
“不要盯着孙博文和邱烨伟了,跳出舒适圈摒弃侥幸心理。”陈益此时开口,不再提专案组的过失,“换思路,换方向,寻找新的嫌疑人,从现在开始,特案组接管侦查权。”
第717章 分析卷宗
陈益心里明白的很。
专案组为什么一直揪着孙博文和邱烨伟不放,是真的怀疑吗?不一定。
组里不仅有市局的支队长,省厅还派来专家进行指导,都是经验丰富的刑警,总会有人意识到方向是不是搞错了。
但他们不愿轻易放弃这两名嫌疑人,完全就是侥幸心理和自我欺骗。
不放弃,好歹还有嫌疑人去查,放弃了,此案直接进入死胡同重新开始,所以潜意识不愿放弃。
这就是舒适圈。
陈益要求跳出舒适圈。
孙博文是凶手吗?邱烨伟是凶手吗?在他看来可能性很小,既然该查的都查了,没有增加嫌疑即可暂时排除嫌疑,把精力更多放在其他方向上。
而且像这种仪式感满满的嫌疑人一旦查到了,有经验的刑警见面就能判断出对方到底有没有问题。
简单来说,此案难点在于找到真正的凶手,而不是看谁有嫌疑就扑上去深入调查。
看完卷宗后,陈益基本知道了凶手大概是什么样的家伙,脑海中有了比较清晰的侧写。
年龄性别职业不是重点,重点是肯定和受害者认识,至少见过,不是陌生面孔。
“一切听陈巡的。”
周局此时发话了,没有因为刚才的事情在态度上有所改变,到了他的地位,喜怒早已不形于色,就算内心对陈益不满也不会表现出来。
会议很快散了。
今晚的会只是见个面,没有太多内容,特案组几人需要时间好好研究研究卷宗,对整起案件有一个更清晰的了解,方才可以确定调查方向。
散会后陈益让彭善东留下,好答疑解惑。
可能是陈益刚到就来了一个下马威